關於數位資料的永續議題,我在之前的文章有寫過 [1],結果文章寫太長,沒什麼人看得下去…… 但即便是這樣,那篇文章對很多問題也只有點到為止,並未深談(沒錯,數位時代的困難和應對太多了)! 所以這篇文章,我想要以更淺顯一點的方式,鎖定在資料備份的議題上,給一些實務層面的概念和實行方式。

另外,對於覺得資料備份很重要,但不習慣看長篇文章、也沒有興趣知道細節論述來龍去脈的人, 可以直接看最後面的結論,閱讀我建議大眾對備份這件事所建議的簡短總結即可!

1 數位資料備份的重要性

對於在數位時代長大的小孩,我想數位資料的重要性無需多提, 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畢生的資料有一天就這麼的消失殆盡。 一個簡短的故事可以說明一切,想想您是否有遇過或看過別人遭遇類似的事情: 一位父親抱著整臺電腦三更半夜到處去求爺爺拜奶奶, 「拜託一定要幫我把電腦修好,我女兒從小到大的照片都在裡面啊!」

數位資料其實非常的脆弱,使用傳統紙本保存的資料可以存放數十年到上百年不等; 而卻少有保存在同一個數位裝置的資料能夠保存超過十年! [2] 還好,數位資料的完整複製非常容易,因此我們通常會將資料複製數份放在不同地方, 並且不斷的複製資料到新的數位裝置上,以此來延續數位資料的保存壽命, 這就稱之為資料備份。

然而即便對於擁有資料備份概念的人,往往對於備份的方法不對、或策略不佳, 以致仍持續遭受資料損毀消失的風險。 因此接下來,我要分享一些我個人對資料備份的相關見解和建議策略。

2 給資料備份新手的一些初級概念

2.1 重複的資料才叫作備份,換個地方存檔不叫備份

多於正常所需要的數量才能叫作「備份」,所以把資料多複製一份放在別的地方才叫備份, 只是把原來存在 A 處的檔案改存到 B 處去不叫作備份,這樣資料損失的風險還是沒有降低。 原來我覺得這個蠢問題是不需要提醒的,直到我看到「高登工作室」所貼的案例分享 [3]

    有人拿著一台筆電要來救資料,因為裡面有許多珍貴的照片,
    但是電腦一開就聽到咔咔咔的聲音,我的判斷是硬碟已經壞掉,
    除非送硬碟救援,不然資料是不可能救出來的!

    而對方卻說:「怎麼會這樣?我這台筆電就是拿來備份資料的說」

    看出他的說法有什麼問題了嗎?

    沒錯!把資料儲存在一個地方不叫備份,那叫儲存或複製。
    備份是你在原有的一份資料之外,另外儲存
    「額外的一份」資料才可以叫備份,
    所以備份是你的第二份、第三份...第 N 份資料,
    但一定不會是「僅有的一份」。

2.2 不要用外接硬碟備份資料

雖然只要是儲存媒體都可以用來備份資料,但一般來說我極不推薦使用外接硬碟來備份資料。 為什麼?一般的想法,備份的東西不就是希望在主要的東西失去以後能夠頂替上來的嗎? 那你怎麼能夠拿一個期望壽命比你主要的儲存裝置還低的東西來做為備份裝置使用呢? 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外接硬碟故障的機會一般比裝在電腦裡面的硬碟來的高, 你又怎麼能夠希望在你的主要硬碟故障的時候,一個比主要硬碟更容易損壞的東西可以派上用場?

外接硬碟因為一些設計條件和使用環境的影響,通常較容易損壞,至少比被裝在電腦裡的硬碟還容易損壞, 原因如:

  • 外接硬碟通常使用 2.5 吋硬碟,其本來就比常見的 3.5 吋硬碟來得嬌嫩。
  • 外接硬碟因為空間限制,其所能夠設計的防震散熱等條件較嚴苛。
  • 外接硬碟遭受振動、摔落的機會比機箱內的硬碟多得多。
  • 外接硬碟所使用的電源(通常為 USB 埠供電)較不穩定,並且使用中突然斷電的機會(如線鬆脫)也較高。

我曾遇過一個朋友的案例,有一天他把外接硬碟插上筆電時, 可能因為接觸不良之類的原因吧,總之系統沒能成功識別檔案系統,於是跳出是否要格式化硬碟的選項, 然後這位朋友就直接按下了「確定」, 於是他那個用來儲存所有重要檔案的「唯一備份」硬碟就這麼被格式化了!

另外一個親身經歷,我以前有用外接硬碟備份資料的習慣, 插上電腦複製完資料並稍事檢查後,就直接把它放進盒子放到櫃子裡靜躺。 過了許久後(我想應該有一兩年吧),當我再次把它拿出來用時,它竟然已經壞掉了! 雖然那個硬碟在保固內可以換新,但我從此沒再敢拿外接硬碟來備份資料!

2.3 不要用舊硬碟備份資料

不建議任何狀況下使用舊硬碟來備份資料,理由與前述相同, 因為它的期望壽命比需要被它頂替的裝置更低。

有些人每過一陣子就會買新的硬碟,然後把舊硬碟退下來。 可是舊的硬碟還能使用啊,那退下來直接丟掉不是可惜了嗎?那就轉去做資料備份使用吧! 但在我看來,這個想法是有問題的, 應該要把新買的硬碟用做資料備份使用,然後把原來做為資料備份使用的硬碟改做為主要資料硬碟使用才對!

2.4 不要用隨身碟備份資料

雖然隨身碟很方便也很便宜,但不建議使用隨身碟來備份資料,理由與前述相同。 畢竟隨身碟是設計來方便使用的,而不是來保存重要資料使用的。 撇除製造上的品質問題,就以儲存資料的原理層面來看, 隨身碟所使用的快閃記憶體比硬碟磁盤還要不耐使用,甚至放著不用也會讓資料流失!

2.5 不要用固態硬碟備份資料

固態硬碟在近幾年流行起來,價格也在降低。 但要注意,固態硬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速度」,而不是「耐用性」,在設計上就是如此。 固態硬碟使用的是與隨身碟一樣的快閃記憶體技術,即使在一些區塊管理演算法的加持下, 其期望壽命依然比傳統硬碟少得多。 並且當發生硬碟損壞的情況時,傳統磁盤式的硬碟還可以送資料救援公司花錢救資料; 而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儲存媒體則是連救都沒得救,壞了就是壞了!

另外,固態硬碟的容量大小通常比傳統硬碟小得多,拿來備份大量資料不覺得很不划算嗎? 而且既然是用在備份的用途上,肯定不會平常需要頻繁存取,傳統硬碟的速度不快這缺點也變得無關緊要了! 在這條件下,我是想不出來有什麼理由會想拿固態硬碟來做為資料備份使用?

3 資料備份進階

備份,不就是把儲存媒體插上電腦,然後把電腦上的檔案複製進去, 然後退出媒體,收好,就這樣而已嗎?有什麼好進階的呢? 事實上關於資料備份的議題還真不少,有些事情若沒注意到, 可能會讓你自以為資料很安全而實際上並沒有降低資料損毀遺失的風險, 或浪費過多的時間、金錢、精力在沒有實際效用的消耗上。

對於已經擁有備份意識、已經有在實行資料備份行為的人, 建議繼續往下看看我對於資料備份的見解,看看是否能夠更進一步改善您資料備份的效用。

3.1 使用不同的儲存媒體

資料備份就是把原有的資料複製一份放到別處去,然而要放去哪?

除非是因為應用軟體的缺陷,不小心把你的檔案給存壞了這種狀況, 比如說從前的 MS Office 把檔案開著開著就有可能弄壞檔案 (至於現在這問題是否還存在我就不知道了,我已經好多年沒用 MS Office) ,否則在原地複製一份的作用並不大, 因為一旦硬體裝置發生故障,就是上面的所有檔案一次全沒了! 十幾年前,還有人會把檔案備份到同一個硬碟的不同磁碟分割下(也就是 C 槽 D 槽等), 畢竟那時候的作業系統比較脆弱,有機會會把檔案系統給弄壞。 可是現在作業系統普遍比較強健,很少再發生無故把檔案系統損毀的案例了; 反而是不同的磁碟分區都還是在同一顆硬碟上,當發生硬體損毀時,上面資料一樣全毀! 因此請謹記,備份的資料一定要放到另一個實體儲存裝置上,這樣才能夠第一步的真正分攤風險。

然而,同一臺電腦上的不同儲存媒體也仍然承受著相當大的資料損壞風險! 例如因雷擊而導致的硬碟損壞就會同時摧毀你電腦裡的所有硬碟, 例如駭客入侵、或者前一陣子很流行的勒索病毒也會一次對電腦上所有的儲存媒體下毒手, 就算都沒有這些意外,備份硬碟與主要硬碟在開機時一起過電、一起運作, 它們理論上的故障時間其實也沒有相差太多!

因此,備份所使用的硬碟或其它儲存裝置應該要另外存放, 除了備份或還原時以外,平常不與系統接在一起。 像我從前就會去裝硬碟抽取盒,然後要備份資料的時候才把備份硬碟插入電腦主機, 然後開機進行資料備份工作。

理論上,做到這裡所描述的使用不同儲存媒體來備份資料,就已經足夠安全了; 接下來要面對的主要反而是人心、習慣、與惰性所帶來的問題! 也就是說,接下來要講述的方案幾乎都是在花錢解決人的各種習性所造成的問題, 若您自認非常勤勞並且一絲不苟的話,就可以不用再理會下面所論述的內容。

3.2 備份工作的阻礙及備份週期增加的原因

我就先用簡單的問句來破題吧! 那些平常有在做備份、或是自認有在備份的人, 請問你上一次備份你的檔案是在多久以前的事?

截至目前為止所說明的備份方案在實務操作上存在巨大的問題, 就是執行資料備份的週期會不自覺的被拉的很常,導致當資料損毀遺失情況發生時, 從今日至上一次執行備份工作之間的所有資料都無法回復。

我們來分析看看造成資料備份週期被拉長的原因有何?

  1. 硬體設備裝卸費時費力
    執行備份工作之前必須要把備份硬碟從某處挖出來裝上電腦,你絕對不會想要常常去做這件事。 何況不是每個人都像我有裝硬碟抽取盒,所以拆裝硬碟通常還需要拆卸電腦主機外殼等工作, 這直接造成只有在時間過了很久以致你內心不安的時候才會想做這件事!

  2. 工作中斷
    我想大部份人的電腦並不支援硬碟熱插拔,所以當你動念想要備份資料時,需要將電腦關機再開機。 除了開關機的時間消耗外,這還導致你無法在正在處理某些工作時、 或玩電動、或看電影的時候進行資料備份工作。 這提高了你打消執行資料備份工作念頭的機會,也就拉長了資料備份的週期。

  3. 資料整理
    我想現代人需要備份的資料可能不再是幾張磁碟片的大小,而是動輒上百 GB、數量上萬的資料, 這麼大量的資料光進行複製工作通常就足以消耗數小時甚至一整天, 所以你一定不願意常常執行備份的工作,至少不願意在週末突然想到的時候來做這件事! 另外對於這麼龐大的資料,通常人不會甘願無腦式的直接複製,而還會想要整理一下, 比如說把之前亂放在電腦各處的檔案集中到 D 槽去、刪除一些不需要的檔案和過時的檔案等等, 這些額外的工作提高了執行備份時的體力和時間消耗,使你不會願意輕易執行備份工作, 也就又拉高了備份週期。

那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就是要盡可能的降低每次執行備份工作的成本, 做到讓你動念時就可以隨時執行備份工作的程度,這樣你就可以三天兩頭備份資料, 甚至讓電腦隨時都在進行資料備份,達到縮減備份資料與現行資料的版本落差。

從前我就是採用硬碟抽取盒機制來備份資料,導致備份週期長達數個月, 去年硬碟壽終正寢時,我的備份資料竟然是半年前的! 在痛失半年間的資料後,我狠下心來花了一萬多塊錢買了 NAS。

3.3 減少備份工作的阻礙

這裡提出一些建議,來解決執行備份工作前所會遭遇的阻礙:

3.3.1 設置伺服器

在家裡放一臺備份資料專用的檔案伺服器,這臺機器就長時間處在開機待機狀態,隨時準備接收備份資料, 所以當需要備份時便無需再拆裝什麼東西或甚至不需要走過去把機器開機。 機器雖然一直開著,但應該常時處在休眠待機狀態,只有在備份工作開始時才被喚醒,工作完成後很快又去睡了, 所以平時的電力消耗微乎其微,沒工作的時候甚至也不會對硬碟通電,硬碟壽命得以保障。 雖然安置一臺伺服器對一般人來說並不輕鬆,但這樣的工作做一次即可, 之後每次執行備份工作時,便可在工作不中斷的情況下直接將檔案上傳給備份伺服器。 而由於所走的通常是家裡的區域網路,網路傳輸速度是比網際網路快得多幾個數量級的。

3.3.2 使用增量備份機制

增量備份就是每次備份時只複製自上次備份以來被新增、移除、過更動過的檔案, 這樣可以略過大量不動的檔案,減少每次備份所需要的時間; 不過這種增量備份請一定要使用軟體來做,比方說 tar 或 rsync, 千萬不要手工做這些事,否則不只沒有減輕負擔,還增加了遺漏的風險!

3.3.3 使用檔案同步機制

除了增量備份外還有一種比較炫的同步備份機制,就是讓兩邊保持一樣的檔案結構, 在執行備份工作時只需比對兩邊的檔案樹有什麼不同,然後複製缺少的或修改過的、刪除多餘的即可。 同樣的,請使用軟體如 rsync 等來做這個工作,而不要手工來做!

同步備份比起增量備份的好處是兩邊的資料結構是一樣的, 當你隨時需要檔案時可以隨時進入伺服器抓取特定檔案; 而在提取增量備份內的檔案時,通常需先將檔案從壓縮中解開。

而比起增量備份的缺點就是同步備份比較難保留版本變更記錄, 比方說在增量備份機制中進行還原時,可以指定要還原到某一次執行備份時的狀態; 而同步備份下通常只能拿到最新的檔案,使得在面對如資料誤刪或遭受資料入侵綁架等狀況時 較難以招架!

3.3.4 自動執行備份工作

經過伺服器架設與增量或同步備份的選定後, 除了第一次進行備份工作時以外,每一次進行備份工作的時間縮短了。 備份所需要的時間依兩次備份間的資料差異而不同, 而因為備份頻率的縮短,兩次備份間的資料差異通常不會很大, 此又會更進一步的縮短每次備份所需要的時間。 以我個人的情況而言,每次備份的消耗的時間約在數十秒至幾個分鐘之間, 這個成本已經低到我可以在電腦用到一半的時候,隨時想要就可以執行一下備份的地步。

因為備份的成本降低,執行檔案整理後再進行備份的心理壓力會降低,使得這個阻礙不再存在! 你可以隨時整理檔案,然後執行備份,可以整理一點點就備份一點點,沒弄到的下次再整理再備份, 而無需給自己心理壓力必須在本次的備份前完成什麼程度的資料工作。

更進一步,你還可以設置自動執行備份工作,使得連先想到備份然後再點一下執行備份的步驟都免了! 你可以設定自動在每週的什麼時候,或每日的什麼時候讓電腦自動執行備份的工作, 甚至有一些比較酷的軟體還可以在背景工作, 當偵測到某些被監視的資料夾發生檔案異動的時候就自動執行備份工作!

另外,不要問我 Windows 要怎麼設定,我也不會,我都直接改 crontab。

3.4 從 RAID 談起,相同的備份條件以三為限

說到備份,有一個古老的(但仍然好用)技術就會被提起,叫作鏡像磁碟陣列(RAID 1)。 磁碟鏡像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透過硬體或軟體把兩顆以上的硬碟組成一個群組, 把它們當作只有一顆硬碟來使用,所有對硬碟的讀、寫操作都會同時對群組中的所有硬碟執行同樣的操作。 這樣,所有的硬碟裡都會擁有相同的資料,當發生硬碟損壞時,只要不是全部的硬碟一起損壞, 我們都可以簡單的把壞的硬碟拔掉,把其它硬碟的資料直接對拷到新硬碟後裝上即可。 這樣只要群組中的硬碟有一個是好的,就可以忍受在其他硬碟損壞的狀況下繼續正常工作, 而理論上群組中的硬碟同時損壞的機率非常低,尤其當硬碟數量愈多的時候機率愈低! 那這樣,我們用 100 個硬碟來組一個群組不就萬無一失了?

這裡就要提醒一個迷思,任何的備份方案都是有失效條件針對性的。 以磁碟鏡像為例,它所針對的失效條件即為硬碟自然老化所造成的故障, 在這個情況下,使用 100 顆硬碟而他們全部同時老化死亡的機率當然是非常低, 但若發生了不是它所針對的失效條件呢?比如說被雷擊?我看哪怕是 10000 顆硬碟都會 100% 全部報銷! 前幾年日本海嘯所引發的核電廠事故不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若您有足夠的資金多加一顆硬碟來組成磁碟陣列的話,甚好,可以減少機件故障帶來的資料喪失風險; 若您能夠投資三個硬碟來組成鏡像陣列的話,更好,基本上已經可以忽略自然老化所帶來的資料喪失風險; 但若您要投資四個以上的硬碟來組成鏡像陣列,事實上是不會有什麼壞事情,只不過有點浪費了! 如果您能夠有多餘的閒錢一次購買這麼多多餘的硬碟,何不把錢拿去再買一臺伺服器電腦呢? 至少這樣可以減少單一一臺電腦的電源異常或系統異常導致同臺電腦硬碟全部損壞的機會! 以此類推,若你有錢在自己家裡放下超過三臺的伺服器,何不把一些伺服器改放到別的地方呢? 這樣至少有一天你家失火的時候,這些伺服器不會一次全燒光!

結論就是,每一個資料備份相關的手段都有特殊失效條件的針對性, 對於針對同一個失效條件的同一種手段的冗餘數量,建議以三為限。 不要問我三這個數字怎麼來的,這只是一個經驗值,你喜歡的話改成四或五也可以。 而且這個數字不是絕對必須遵守的,冗餘太多了真的不會有壞事, 只是包含資金在內的各種資源開銷比較大而沒有效率而已!

3.5 購買 NAS 代替自行組裝架設伺服器

使用獨立運作的伺服器來代替每次拆裝儲存媒體的工作確實是減輕不少平常的負擔, 然而一般人對於「伺服器」這三個字是多麼的陌生,甚至連聽說過伺服器這個詞的都少之又少, 遑論要求大家要有能力能夠自行在家裡架設備份用的檔案伺服器? 如果能夠像買電腦一樣直接購買現成的伺服器回家插電使用的話不是最好不過了嗎? 在從前伺服器是很貴的,但近年許多平價的伺服器被推出,拉起了家用伺服器的市場, 讓在家裡安裝伺服器這件事變得不再那麼不容易, 其中專門被用來用做檔案備份和分享用途的小型伺服器就叫作 NAS。

購買現成的 NAS 回家可以省去大部份非數位領域專業的一般使用者研究、安裝、配置、和管理 一臺伺服器所需要消耗的大量心力,雖然目前還做不到隨插即用的地步, 但一般人按照產品說明書的步驟完成伺服器的設置和用戶電腦端的設定已不再是太困難的事情。

即便對於像作者我這樣的半專業用戶而言,購買 NAS 代替自行組裝的伺服器也是極具吸引力的! 相比於自己拿零件來組伺服器,專門的 NAS 機器小巧易安放於家中角落。 而且 NAS 的最大耗電功率通常約在 20 瓦上下, 相比一般 x86/64 架構的電腦動輒上百瓦的電力消耗是節省不少, 若再加上 NAS 大部份的硬體設計讓其可以在閒置時自動關閉硬碟並休眠這點, 則其平常的電力消耗更是低到可以忽略。 當然,上面所提及的優點也可以使用一些準系統等微型系統來做到,我個人當時也有思考過這個方案, 然而這些微型系統通常都使用 2.5 吋的硬碟, 然而 2.5 吋硬碟和 3.5 吋硬碟在耐用性和選擇性上相差是很大的! 除了專用 NAS 機器外,我在市面上找不到使用筆電規格機板又可以內接 3.5 吋硬碟的設備, 於是最後我還是購買了一臺 NAS 做為我家的檔案伺服器使用。

3.6 NAS 的選購方針

市面上的 NAS 琳琅滿目,該如何選呢? 簡單來說我的建議是:買能夠塞進兩顆硬碟的最精簡最便宜產品即可!

要買兩槽以上的機器是因為這樣才能裝兩顆以上的硬碟來做鏡像磁碟陣列,而五槽六槽以上的就太多了, 如果你有閒錢買這種的,還不如去購買更多臺的 NAS 機器!

然後面對市面上眼花撩亂的各種 NAS 功能,我們又需要怎麼樣的呢? 既然買 NAS 是為了做檔案備份用途使用,那我們就只需要可以設定自動備份檔案的機器即可; 至於多出來的各種什麼家庭檔案共享、家庭多媒體中心、媒體串流輸出……等等通通不需要, 也最好把這些功能在設定中直接關閉! 為什麼?還是基於風險管理原則。 機器上運作的功能愈多,就愈增加硬碟的讀寫消耗、也增加更多因程式軟體弱點而造成的風險, 尤其即時串流的解碼很吃硬體效能,這種硬體又會提高耗電。 特別是若你把 NAS 設定成可以經由網際網路存取(也就是你人在外面仍然可以連線到家裡的 NAS 來存取檔案), 則又會增加被入侵的風險,尤其服務開愈多風險愈大! 那我們再回過頭來審視買 NAS 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分散保存檔案、減少檔案損失風險嗎? 那搞這麼多提高風險的東西又是為了什麼? 如果你的家裡真的需要多媒體分享中心,當然可以, 不過推薦另外買一臺機器來使用,而不是把這個需求和資料備份的機器弄在一起!

對於單純的檔案備份工作而言,市面上最低階的產品大概都足以勝任, 所以我建議 NAS 只要購買最低階(但要兩槽以上)最便宜的即可!

3.7 購買 NAS 或其它專用機器值得嗎?

很多人即使知道一臺專用的檔案備份伺服器是很方便的,但面對它的價錢卻又買不下手! 確實,以我後來買的 NAS 為例,機器就花了我五千多塊錢,再加上兩顆硬碟後,總共花費一萬二上下。 要說這個錢值不值得花?讓我們思考一下這個狀況: 有一天你的硬碟終於壽終正寢,而這顆壞掉的硬碟裡面存放了你所累積的保貴資料, 幾經掙扎後,你把硬碟送去給專門的硬碟資料救援公司去搶救, 資料救援的費用應該在數萬塊上下,實際會依據救出來的資料大小增減費用。 那麼若你這時願意花費數萬元來救回你心愛的資料的話,何不在一開始花費只有好幾分之一的錢來做長久的資料備份方案呢?

當然不設置相關的機器設備也可以做到備份與保存資料, 如同我前面所述,若您擁有紀律和毅力來強迫控制自己手動備份檔案的週期的話,使用硬碟抽取盒的方案即足矣!

3.8 購買線上空間代替家用 NAS

購買 NAS 的方案即便已經省下了大量自己架設伺服器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開銷,仍然無法做到開箱即用。 例如網路相關設定,NAS 即便把整臺機器都整合好了,也沒辦法預先知道你家的網路環境長什麼樣子、 沒辦法預先知道要對它連線的電腦該如何設置?所以這些最終還是需要由用戶來進行設定。 因此對於大量的非專業電腦用戶來說,NAS 或其他專用伺服器仍然是個具有門檻的方案, 好在也是最近十年興起的線上資料儲存和資料同步服務補足了這方面的需要!

所謂的線上儲存,其實就是讓別人去處理伺服器的建立與管理相關工作,然後你直接使用他建立好的伺服器就可以了! 當然對方可能會向你收取一些管理費用,並且依據收費的多寡來開放你所能使用的空間容量等資源,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無需花費心力在伺服器相關的工作上,直接購買別人所提供的服務、租用已經建置完成的伺服器空間即可! 提供這樣服務的公司也不是少數,比較有名氣的如 Dropbox 和 Google Drive 等皆是。 線上資料儲存服務的最大優點就是使用和配置非常容易! 通常只要能夠連線到相關服務的網頁、下載安裝同步軟體、輸入身份認証資料後, 背景程式就會開始默默的同步特定資料匣下的所有檔案。 這種方案不需要使用者了解 TCP/IP 連線和網路位址、不需在家裡拉線和設置網路分享器、 也不需要處理到底需要幾個磁碟鏡像和資料備援回復功能,還可以在外地隨時同步檔案而無需擔憂入侵風險等, 其方案的使用難易度與一般聊天通訊軟體相似,足以讓廣泛的一般使用者輕鬆使用。

另一方面,線上服務的缺點其實也不少,首先它的費用不算低。 雖然線上服務通常都有免費方案,但免費方案的容量通常不敷現代人的使用! 以 Dropbox 為例,截至 2018 年 11 月為止, 其購買方案中的 1 TB 儲存空間需要花費一年 99 元美金來租用,大約就是一年 3000 元新臺幣左右; 但同個時間的 4 TB 硬碟大約 3800 元新臺幣,若使用兩顆硬碟設為鏡像陣列的話,平均 1 TB 約需花費 1900 元購買, 若假設一顆硬碟可以使用三年的話,平均 1 TB 使用一年的成本約為 650 元, 就算再算上 NAS 機器的成本攤提(假設 5500 元攤兩年)和一些電費支出, 1TB 空間使用一年的成本也才 1400 元左右,整整是線上方案的一半! 上面的算式比較保守一些,都是拿保固期當設備壽命來計算,若實際的設備壽命更長的話,則成本將更低,甚至可以再砍半!

線上服務提供的容量有限,一樣以 Dropbox 為例,一個帳戶最多也只能購買到 2 TB 的儲存空間, 對於有些檔案比較龐大的用戶來說可能會不夠使用; 其他的線上服務供應商也許提供的容量更大,但總有人不敷使用,比如說常拍照片的攝影師或常拍影片的 youtuber!

線上服務的資料傳輸速度會慢很多。 因為資料都是透過網際網路與服務供應商的伺服器連線,其速度先天就不如自己家裡的區域網路, 即便是你家中的兩臺電腦要同步資料,這資料也需要在網際網路上繞一圈, 若再加上您家裡所申裝的網路速度不夠快、或者對方網速壅塞等因素又會更進一步降低實際的網路傳輸速度。 因此若您經常需要同步大型檔案的話,請記得最好去購買大型網路公司所提供的相關服務, 或乾脆直接在自己家裡放個伺服器吧!

線上服務還有資料的保安問題,畢竟你的資料全都放在別人公司的機房裡,那麼您信不信賴他? 他會不會什麼時候倒閉不玩?或者是偷看偷利用或流出你的檔案?這些就足以影響您使用其服務的意願。 就像不少公司因為一些疑慮而不考慮購買 Google Mail 服務,仍然選擇自己架設 mail server 一樣, 有些要求資料保密性的公司、國家和政府單位、或者一些疑神疑鬼如史諾登的個人, 依然會選擇自己架設檔案備份相關系統。 而對於一般的個人用戶而言我想這不是個問題,畢竟各種線上免費信箱和免費網路空間都用的這麼開心了! 你要和我說你很在意資料保安所以不願意使用線上儲存同步服務?

因此,雖然我很重視數位資料的保存問題、逢人就推廣資料備份的重要、我自己也購買設置了 NAS 機器, 但我推薦給絕大多數朋友的第一優先備份方案卻是購買線上儲存服務,然後設定與自己的各電腦同步,即完工! 雖然線上服務的金額比較高,但若把架設維護家用伺服器所需要的金錢、知識、技術、以及各種折騰給算上的話, 那麼線上服務其實還是相當廉價的!

4 結論

不論您是看完了前面的論述看來這裡,還是直接從開頭跳來這裡, 總之我要最後簡單的重點提要式整理我建議你實行的資料備份方案, 依照推薦順序描述如下:

  1. 建議直接購買線上儲存空間和資料同步服務來備份您的資料, 比較知名的有如 Dropbox 或 Google Drive 等。

  2. 若線上服務不能符合您的需求,比如說因為成本、空間大小、傳輸速率、或資料保安等問題, 那麼請購買 NAS 或其他類似的專用伺服器來做為資料備份使用。

  3. 若您的需求非常特殊以致一般 NAS 不能滿足,或純粹就是想要體驗自己架站的感覺, 那麼請自己從硬體到軟體到網路環境組裝配置屬於您自己的伺服器(群組?)

  4. 若您從來沒有意識過檔案備份的重要,或者從來沒有實際實行過任何的備份方案, 那麼請立刻開始備份您的數位資料,不論使用外接硬碟還是隨身碟什麼的都好! 我知道我一開始就叫大家不要使用這些東西來備份資料,但對於沒有備份習慣的人, 真正且立刻開始執行備份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有總比沒有好!

5 參考資料

 

2. 「網際網路之父:我都用紙張保存資料」, 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1223int_vint_cerf_net_neutrality/
3. 「請不要再用行動硬碟「備份」檔案了」, 高登工作室, https://gordon168.tw/do-you-really-backup-your-file-to-external-disks/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資料備份
    全站熱搜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