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我大學時代對程式設計產生興趣到現在成為程式設計工作者大概也十多年了, 慢慢的有一些自己的經驗和感想,也喜歡和朋友們討論分享 (雖然大部份時候是我單方面分享比較多,畢竟身邊朋友中了解數位內容的比例也不高)。 我體認到數位資訊產業存在一些重大的且與大眾切身相關的問題,然而大部份的人似乎完全無感! 於是興起了寫作勸世的念頭。 之後我將會用幾偏文章來分別闡述數位資訊有關的一些比較重大的問題,可能也會提出一些解決方案, 給有緣看到的人做為了解與參考。 也希望有其他感想或指正的人不吝給予意見回饋。

數位產業有不少方便或迷人之處,我想這不需要我多說,生活在數位時代的大家應都有體會; 但談到數位資訊的特性,特別是一些限制與困難,好像又沒多少人清楚! 這裡為大家分享我對這個議題的一些觀察與心得, 當中我覺得與社會大眾最相關、也是這次想要深入討論的兩個內容分別是: 數位資訊的資料保存、及數位資料和工具的轉換遷移,且聽我娓娓道來。

數位資料的保存

數位時代帶給我們這一代的人很多驚奇的感受, 在上個時代理難以想像的大量資料竟可以被儲存在體積如此嬌小的磁帶、硬碟、光碟、 甚至是僅如手指大小的快閃記憶體等儲存媒體上! 然而,你知道數位時代的資料與從前相比卻是脆弱無比嗎? 數位資料都以極其微小電子、化學、或物理變化刻錄在某種物理材質上, 為了大量儲存資料的緣故,這個尺度非常的小,並且未來還要更小;儲存元素的排列非常緊密,並且未來還要再更緊密。 這樣的特性使得資料的長時間保存變成一種艱難的任務,至少和傳統儲存媒介比較起來困難不少! 雖然說傳統紙本的資料保存方法也會有例如遺失、受潮、火災等損毀, 但這些損失通常是局部性的,有些遭受損壞後的資料重建工作也不致於完全無法進行; 然而數位資料往往能夠因為局部的小小缺陷而造成全面性的資料損毀, 並且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受損的資料無法復原、無法識別! 試著回顧一下自己、以及身邊親朋好友的數位資料使用經驗,就不難發現此一特點!

還好數位資料還有另一個與往常不同的特性,那就是資料複製幾近無成本, 於是備份資料便成為解決這個問題最常被提出來的解決辦法了! 然而在跌跌撞撞中,人類也發現並不是有備份就能萬無一失! 面對不同類型的威脅,所需要的備份對策也有些許不同。 例如鏡像磁碟解決了因為機件老化而造成的資料遺失損毀問題; 但對於經由病毒或外部入侵破壞、甚至是由於使用者錯誤操作而造成的資料誤刪問題卻無法防禦! 因為所有的磁碟針對一個磁碟操作指令都會在同一時間內同步進行。 於是保險的數位資訊的保存系統還必須要加上有關時間版本的備份、控制、查詢、和回復等功能; 然後一個雷擊下來,機房全毀,所有資料保存機制全無作用!

大概就像這個樣子, 現今發展出來比較完善的備份機制除了資料冗餘外,還要加上異地、異質、以及時間版本存檔等。

但是還有一個數位資料的大殺器直到現今依舊沒有良好且能夠普及的對抗方式,就是電磁脈衝! 短暫而強烈的電磁脈衝足以燒毀由極細緻電子電路所構成的電腦晶片等設備,當然也就能夠造成數位資料的全面性毀損。 大的電磁脈衝可以在核彈爆炸、以及專為產生電磁脈衝風暴而製做的電磁脈衝炸彈爆炸時產生。 講到這裡也許很多人鬆了一口氣,畢竟很多人認為戰爭發生在自己生活的地方這件事是很難想像的, 但是,大自然其實也會發出足夠強大的電磁脈衝,例如太陽風暴! 太陽有時會發出非常烈度不一的電磁風暴,當它打到地球時,輕則造成無線電干擾,重則損壞電力設備。 1859年9月就發生過一次,造成歐美的電報系統和電力系統異常,這次事件稱為卡靈頓事件; 1967年5月也發生過一次強烈的風暴,使冷戰時代的美國飛彈預警系統全面失靈; 2012年7月,強烈的太陽風暴幾乎就從地球旁穿過(宇宙尺度), 果真如此,別說電腦了,當今的一切電子設備將全部歸零! 說實在的,就從有人類開始算起,強烈太陽風暴打到地球上早就無數次了, 但因該重來沒有哪個時代的人像現在這樣的害怕太陽風暴吧!

雖然現在已經開始有軍用電子設備要求能夠防範電磁脈衝的破壞,但畢竟這樣的設計還未普及於大眾, 因此可說在甚至十年內,人類社會對於太陽風暴所造成的資料設備損毀是完全沒有任何招架力的! 你知道嗎?網際網路的發明者直到現在仍使用紙本方式在保存自己的照片呢! [1]

總之,面對數位資料的保存問題,首要要有的認知是沒有儲存媒體是真正保險的。 最重要的重點就是備份、備份、再備份, 這不是什麼新的方法概念,但問問自己,有多少人好好做到「備份」這件事? [2] 其實只要多做備份、勤做備份,就能避免絕大多數讓資料全損的機會; 至於不可抗拒的天災?目前還沒有任何現實的方法對策,只能聽天由命了!

數位資料和工具的轉換遷移

數位資料、和數位產品還有一個在以往的時代難以想像的巨大成本:「轉換遷移成本」。

我們應該都知道「購入成本」,就是買一個東西進來的成本,這是大家最熟悉的成本;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人們開始關注到包含維護保養等在內的「壽期成本」, 體認到有些購入成本比較低的東西不見得真的比較便宜; 到了數位時代,大家漸漸發現「轉換遷移成本」才是最恐怖最昂貴的成本! 什麼是轉移成本?我們原本使用一個東西,後來改用另一個東西, 為了使用這另外一個東西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轉換遷移成本。 比方說一張椅子,今天基於任何緣故我買了另一張椅子來替換這張椅子, 除了要花錢買之外,兩張椅子坐起來的感覺不一樣、佔用的空間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等等, 都需要花時間心思去適應,這就是買別張椅子的轉換成本。 同樣的,換車、換房、換工作、換學校等等都需要轉換遷移成本, 只是這個成本一直以來可能低到不被人所關注, 通常只在像國家軍隊要換用不同口境槍彈、要購買不同系統的戰機時,轉移成本才會大到讓人注目。

然而對於數位資料與相關產品,有些人可能已經經驗過,「換用別的東西」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我們通常不能、或難以像更換不同品牌型號的汽車駕駛,或是像更換不同品牌型號的辦公桌和文件櫃那樣 來更換使用不同的數位產品,特別是軟體產品。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二:

軟體操作設計的差異

不像汽車雖然每個廠牌型號都不一樣,但主要的操作結構卻大同小異,一通百通。 至少你沒看過排檔桿在頭頂上的車子、或是排檔桿不是前後推拉而是左右推拉操作的車子吧? 或是A車油門用腳踩、B車油門用左手推、C車油門用右手操作,並且往外拉是加油而往內推是減油的車子? 但是不同廠牌型號的軟體,其操作介面往往大相逕庭! 這是設計思想或應用環境的考量,通常不能說誰對誰錯, 但卻往往造成熟悉其中一套軟體的人在轉而使用另外一套軟體時(甚至很多時候其實是同一家廠商的不同版本) 的巨大學習阻力!

對於操作方式不同的這個問題,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能夠選擇的方法不多, 除了死巴著某個型號版本不換以外,就是改變自己去適應不同。 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軟體的不同操作方式, 對於當中遇到的挫折,大部份其實並不是另一套軟體不好,只是設計的不同罷了! 提醒自己時時充滿學習新事務的心態,比別人更快的掌握新的知識技巧,誰叫我們剛好生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

對於軟體開發商,看似他們才是是能夠解決操作問題的主要角色。 但就像我說的,大部份的設計差異是設計概念或應用環境的不同而造成,硬要強迫大家做成一樣的長相也未必是好事。 我舉個例子,若是把智慧型手機與桌上型電腦的文書處理軟體做成一樣的介面和操作方式,我想不會有人認為這是好的吧! 又比如說如果我們要讓 Mac 和 Windows 電腦上的軟體介面一致,那我們都可以想像到兩家公司跳出來吵架的畫面, Microsoft 一定說 Mac 要改成和 Windows 一樣,畢竟 Windows 使用者最多; 而 Apple 一定跳出來說我們的 UI UX 設計是最好的,為什麼要和垃圾般的 Windows 一樣? 應該是 Windows 要改成和 Mac 一樣才對!

不過撇除這些因為應用環境或設計理念而必須的不同,在其它地方上不同廠商的確有漸漸做得一致的趨勢, 而且小廠商對於這件事更加賣力,畢竟減低客人轉換使用自己軟體的成本對於自己是有利的! 反而對於大廠商,特別是那些市佔率超高的大廠商,往往挾著擁有龐大死忠客戶的支持,恣意變更軟體操作介面, 每次改版弄得客戶哀聲四起也豪不在乎!畢竟增加客戶轉而使用其他對手產品的成本,這對於自己是更有利的!

檔案資料格式的問題

討論完前面提到對於軟體「操作使用」的問題後,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就在於「資料格式」(包含通訊協定,下同)。 通常很少有軟體不需要計算處理、存取、或收送任何「資料」的,而這些資料如何被保存交換? 不像傳統紙本書面資料,不論筆不同、墨水不同、筆跡不同、還是紙張不同、甚至是書寫格式不同, 這些通常都不會在資料的交換、閱讀、或保存上有什麼困難; 數位的資料就是一大堆「0」與「1」的排列(我們一般稱為「二進位格式資料」),基本上沒有人能夠直接閱讀然後讀懂! 數位資料的閱讀以及編寫,人類永遠需要透過「軟體」來進行, 而軟體如何將人看得懂的資料轉換成二進位資料,以及如何將一堆二進位資料轉換回人可利用的資料, 這就牽涉到所謂數位「資料格式」的問題。 事實上資料格式的問題並不只存在於人與資料之間,若不同的軟體之間需要交換資料也會面臨到此問題, 比如說使用繪圖軟體製做一個圖片檔,然後使用文書軟體利用這個圖片檔, 那麼這個文書軟體就需要知道如何解析圖片檔案並加以利用。

一直以來,軟體的資料格式都是做軟體的人自己決定、自己設計的, 於是若不使用同一套軟體,人沒有辦法解讀二進位檔案的資料! 除非你能拿到這套軟體儲存資料的格式規格文件,然後照著它重做讀寫解析; 或者走向更慘烈的道路:使用逆向工程方法研究破解該資料格式,然後重製資料讀寫功能! 這導致了兩個嚴重的問題:

  1. 不同軟體之間的資料共享變得困難重重。 比如說讓文書軟體利用繪圖軟體產製的成品、 或讓影片播放器播放影片製做軟體產製的影片、 或讓網路瀏覽器能夠閱讀網站伺服器的網頁等等,都變得難以實現, 除非你所使用的一系列軟體全都出自於同一個開發商。 [3]

  2. 對特定軟體的依賴。 若某個軟體所產生的資料只有該軟體能夠正確的加以讀取利用, 則代表使用者沒有辦法換用其他的軟體來執行同樣的工作, 除非使用者願意捨棄其重前所擁有的數位資料,然後使用新軟體重新開始! 這導致隨著使用者所累積的數位資料愈來愈多,使用者對某特定軟體的依賴將愈來愈深,而成為死忠支持者; 不同於政治上狂熱的死忠支持者,這種的軟體死忠者往往是迫於無奈卻又離不開! [4] [5]

數位產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說實在的沒有人想到這個問題,因此引發了一些悲慘的事件! 要解決資料格式所導致的問題,就要讓軟體公開自己的資料格式規格定義、或者讓軟體改使用某種共同的資料格式, 在透明格式或共同格式的基礎下,其他軟體就能夠依循共同的規格來交換文件或利用其資料。 不管共同資料格式來自於國際公正機構的制定或是大頭廠商間的妥協抑或其它, 標準、透明、通用的資料格式對使用者是福音,對產業的競爭也是良性的。 以文書處理軟體為例,在基於共同格式標準的前提下, A 品牌的軟體所編寫的檔案便能被 B 品牌的軟體正確開啟並加以編寫,反之亦同。 這樣,消費者可以依據自身的需要選用最合適的產品, 有些軟體受擁戴是因為超級複雜強大; 有些軟體受青睞是因為功能雖陽春但以體積小巧玲瓏,可以在任何運算資源稀缺的裝置上正常運作; 有些軟體受惠顧是因為功能雖不豐富但操作介面簡單易懂又符合直覺,適合非專業人事入門使用; 有些軟體受喜愛是因為沒什麼強處但 UI 設計粉紅又可愛; 有些軟體受特定領域人士愛用是因為它某個特定領域的工具特別充實完善; 還有些軟體…… 不管怎麼樣,這不就是一個產業的競爭應該要有的樣子嗎?比如說汽車市場。

但是,通用格式卻會傷害到老牌又擁有市場規模的既得利益軟體廠商的利益! 這些廠商的軟體產品在早年也許真有兩把刷子,又因各種緣故佔到市場先機而奪得廣大使用者的愛用。 但時過境遷,現在它們的軟體已經沒有以往那麼叱吒風雲, 又或者現在的使用者只是很單純的不想要被綁死在該廠商的軟體上。 不管是哪一種理由,讓消費者對別人投懷送抱一定會損害到自己的收益, 於是不管道德不道德,在資料格式上搞鬼變成綁架使用者的有效方法, 使其成為公共標準格式推行的最大阻礙! [6]

透過在資料格式上搞鬼來鞏固消費版圖?這是如何做的呢?這裡不說太多細節,我只說原理: 假設有 A、B、C、D、E 五家廠商共同遵守標準, 他們所產製的資料都完全可以交換利用,使用者也可以依其喜好或需求選用任何品牌。 這時某家 Z 廠商決定不合作,你們遵守標準是你們的事,我就是要使用我自己制定的私有格式, 任何人來用我的東西就是要遵守我的規則; 甚至更壞,Z 廠商表面上與大家合作使用共同格式,但實際上他對這種格式的細節認知與大家不同。 這會導致 A、B、C、D、E 所產生的資料互相交換都沒有問題,就只有在與 Z 交換資料時會有問題! 理論上 Z 應該會被大家唾棄,然後從市場上消失; 但這裡不要忘了一個前提,Z 在此之前已經擁有了大部份的市場份額,於是結果完全相反! 在大家都用 Z 的狀況下,若有一個人因為個人喜好或其它因素使用了 A 軟體,那麼這個人必然被群起圍攻, 因為大家一直以來不曾出過問提的互動模式(Z-Z 資料交換理論上不會有問題)竟然在 A 身上出了錯, 誰要為此負責?我想結果是很明顯的, 對於一群不懂數位也不明白大廠壟斷問題的一般使用者而言,是不可能會把問題怪到 Z 身上的! 於是 Z 廠商就這麼坐收一大群支持者在第一線幫他鞏固了市場利益,而最後被邊緣化的反而是那些其他品牌的軟體! 你說這些理論太難懂,想要問實際的案例嗎? 回頭想想當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IE6、還有每次一改版就搞得大家格式不相容的歷代 Office 也許就能理解了。

為什麼我們需要在意數位轉換問題?

有些人會說: 我又不懂數位什麼的、我也不寫程式、也不會去經營軟體公司, 那些壟斷什麼的、公開格式什麼的和我有什麼關係? 至於被特定軟體綁住?我從前就一直使用這套軟體,也沒有對我造成什麼問題啊! 未來我還是會繼續使用這軟體,難道又會怎麼樣嗎? 於是接下來我就要解釋高昂的數位轉換成本為一般市井小民而言有什麼嚴重的後果,以及目前有什麼解決方案。

放任使用除開發商外無法解析的資料格式來做為資料保存的依據, 將使自己所累積的資料必須依賴特定品牌軟體(甚至是特定版本)才能夠正確的存取使用, 使得對軟體產品的的選擇性受到極大限制, 即使市面上產品種類多樣,但你心理知道你其實只有一種選擇,除非你願意放棄數年下來使用這套軟體所累積的資料! 這些是我們已經知道的部份。

當消費者在事實上沒有軟體使用選擇的時候,你將任軟體廠商宰割,他對你予取予求而你只能全盤接受! 如同 Scott McNealy 在演說中以企業所使用的資料庫系統做為例子的形容:

因為一旦你開始採用 DB2 的語言, 拿它來開發你所有的應用軟體,訓練你的員工、 開發相關的輔助工具、 …​ 你開始把你所有的資料鎖進一個私有專屬的語言, 而這種語言的字典/文法/教科書/…​的鑰匙完全掌握在 IBM 的手上, 然後你就玩完了! [7]
— Scott McNealy
PG West 2010: The Barrier to Exit

你可以想像當你第二次想要購買新版本系統的時候,人家開多高的價錢你都得付, 因為你事實上並沒有選擇其他軟體的可能性,除非你願意把過去所累積的所有資料、 包含建立於其上所建立的週邊軟體、以及一切的教育訓練、已經熟練技能的員工等等, 都當作從未有過一樣讓它煙消雲散! 當然,有些人會說我有選擇的權利,我可以不買啊! 雖然我沒辦法換用別的系統或軟體,但原來買的這一份運作的很好,我為什麼一定要換呢? 這說的太好了,事實上這的確是一個很常見的因應對策, 這就是你為什麼可以在很多的公司行號機關單位裡看到老舊到不能再更老舊的軟體系統的原因! 但其實這麼做只是延後付出代價的時間而已,首先你無法享受到隨者時代的進步而改進或新增的各種或方便或酷炫的功能, 而只能把自己定死在某個固定的軟體版本上; 在者,你的硬體設備總有一天會壽終正寢而需要更換, 但隨著時代的推移,這些老舊軟體所建基的執行環境(比如說舊式作業系統或舊式規格硬體設備等)會愈來愈難以取得。 於是你需要出高價來購買市面上稀缺的、僅存甚至可當古董的老舊設備來延續軟體系統的使用, 或者終究還是得回頭找原來的軟體開發商求救,當然這時候的價錢依然是人家說了算!

不過上面的情況其實不是最壞的,到頭來你還會發現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終究不是最嚴重的問題! 還有另外一種狀況是當你需要原軟體開發商的奧援,即便需要支出大筆金錢也在所不惜時,原來的開發商卻早已不復存在! 現在有一個詞用來形容這樣的現象,叫作「軟體孤兒」。 這種狀況下你只能抱著現有的軟體系統,過一日算一日,期待整個系統完全死掉無法復生的日子永遠不會到來! 下面有一些真實的例子給大家做為警惕:

2001 年, 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生物學和細胞學專家 JosephMiller 博士向美國 NASA 尋找 70 年代中期探測火星的維京(Viking)計劃中獲得的資料時, 發現這些有 25 年歷史的資料是以專用格式保存在磁帶上, 而當時撰寫記錄這些資料程式的工程師已經去世, 因此這些資料實際上已經無法讀取。 [8]
— 洪宗勝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2006 年本人已經無法使用 1986 年自己所撰寫的科技論文, 因為那篇論文是用一套叫做 WordStar 的軟體完成的, 而 WordStar 的軟體已不復存在。 [8]
— 洪宗勝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簡單來說,過度依賴特定數位產品會造成兩個嚴重後果: 第一是對於單一廠商的索求威脅沒有抵抗的能力,全然無法守護自身利益。 舉個例子,看最近這兩年 Windows 10 的強勢推出讓所有人罵得要死,但是除了罵之外還能怎麼辦? 事實上下回要再強勢推出 Windows 11 的話,這些人罵歸罵,還是會買的! 第二是對於資料的長久保存不利,對於過了二十年後能不能再回頭檢閱、甚至重新利用舊的檔案成了嚴重的問題; 更慘的狀況可能是這個廠商已不復存在,讓你連花大錢解決問題的機會都沒有!

我見過有些個人面對這樣的威脅依舊無感,就我的經驗, 這些人要不極度沒有危機感,要不就是本身沒有什麼重要的數位資料,以致失去也無妨; 然而對於很多企業、特別是國家單位或組織而言,這個問題是極其嚴重而且不能被忽視的, 因此這些單位對於數位資料的永續性議題一直非常關切! 至於臺灣的公司為什麼普遍沒有數位永續的概念?據統計,臺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約 13 年上下,也難怪不在乎! 而對於讀者你,除非你是比較習慣使用紙本資料的老派作風[1]、 或是覺得自己的餘命大約只有十年上下, 否則數位資料和工具的永續性議題一定是你會需要擔心的事情。

該如何面對數位資料與工具的永續性問題?

讓數位資料能夠永續保存利用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制定資料格式標準,並依循標準。 關於這點的解釋前面有說明過,不再贅述。 不妨從現在開始要求自己,對於任何數位資料的傳遞交換或保存都儘量使用標準格式或開放格式 [9] [10] [11] , 例如, 能夠存成 DOT 或 PDF 檔的東西就不要存成 DOC 或 DOCX 檔; 能夠存成 SVG 檔的東西就不要存成 AI 檔; 能夠存成 IGES 或 STEP 檔的東西就不要存成 DWG 檔; 能夠使用 HTML5 實現的功能就不要使用 Flash 或 ActiveX 來做; 能夠使用其它電子郵件軟體的話就不要使用 Outlook 來收發信等等。 在這點上,使用自由軟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自由軟體是另外一個概念,但基於某些原因,自由軟體通常都極力於遵循標準或公開格式。 使用標準格式或開放格式來交換資料,資料收送兩端可依各自的考量選用處理的工具; 使用該格式來保存資料,則即使數年後原先使用的軟體已不存在或已無法使用, 你依然可以改用其它同樣支援標準的工具來處理; 若該資料格式過於冷門或已不再被使用以致找不到可用工具,由於規格書是開放自由的,你還可以透過規格書自寫解析器; 若你不會、或不想做這件事,還可以花錢交給別人來做; 但是對於不公開的專有格式,除了拜託原廠(如果原廠還存在而且消費者負擔得起)或透過逆向工程來破解外,別無它法!

然而在在實際執行層面上,使用標準格式或公開格式的解決方案往往會遇到極大困難, 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於既得利益廠商的刻意掣肘,舉例來說: 對數位時代的人來說,最有機會使用、也最有機會碰到問題的數位資料大概就是網頁和電子文了。 1995 年推出的 HTML [12] 標準格式理論上可以作為各家網路瀏覽器和網站伺服器共同遵行的依歸, 然而在微軟利用其既有龐大市佔率的刻意不合作下,使網頁標準分裂為 W3C 的公開標準、以及 Microsoft IE6 的事實標準。 這個舉動維護了旗下 IE 產品的市場,卻讓廣大網頁讀者和網頁設計師陷入混亂的愁雲慘霧中 [13] [14] ! 對於數位文件長期以來一直是 Microsoft Office 的天下,但這等同於所有的文件必須依賴單一廠商產品才能夠正常使用, 即便如此,新舊版 Office 之間層出的不相容問題更讓許多企業組織和國家單位深感不安! 2005 年,OASIS 制定並發佈了 Open Document Format (ODF) 開放文件格式 [15] , 此舉立刻引起科技領域、企業界、以及各國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在四年內即有 16 個國家、以及無數大小企業組織宣佈將使用 ODF 做為檔案交換與保存的標準格式, 中華民國政府亦於 2009 年將該文書格式收納為國家標準(ODF-CNS15251) [16] 。 至此各位看官大概已經猜到這件事情對誰最為不利? 因此微軟又陸續打出一系列手段,包含刻意不相容 ODF 標準與強推自己的新文件標準(OOXML)來鞏固 Office 軟體的市場, 增加 Office 使用者轉用其他文書軟體的障礙,也就是一般常見的所謂檔案不相容問題 [17] [18] [19] [20]

除了既得利益廠商的箝制使得換用標準格式或開放格式不易外,另一個困難則是目前不是在所有的應用上都存在有標準格式! 這不難理解,因為總是先有應用需求產生,然後才開始制定標準; 就好像總是先有相關社會風氣或問題出現,然後才開始制定相關法規一樣。 因為整個數位產業還非常年輕,很多方面還沒有標準可依循, 就連普邏大眾都需要的數位文件標準的出現也才是 2005 年的事情而已! 因此目前在不少比較專業、冷門、或客製的應用上,不得不使用專有的軟體系統以及黑盒子般的數位資料! 在這種情況下,事實上仍然有對策可用:

  1. 要求在存在有標準規格的地方必須依循標準規格。 比方說一套專用的資料庫系統,雖然目前還沒有真正可用的資料庫系統標準, 但這系統總有一些地方可以銜接既有的功能, 比如說列印報表時產生的是純文字檔案還是專屬的資料格式? 比如說輸出圖形的時候產生的是公開的 PNG、BMP 等格式還是專有的資料格式而只能夠過專用軟體來顯示等等? 這樣的做法雖不能改變主要功能的依賴性,但對於週邊工具的選用與組合卻能更有彈性, 省得為了每一個可能小小簡單的功能都要仰賴廠商來實現。

  2. 要求提供規格文件。 雖然整套系統的資料是專有的,但若能夠向開發商要求、或是購買相關的所有資料格式和通訊協定等規格文件, 這可以減少在未來在需要轉移軟體系統或解析資料時的龐大成本!

  3. 要求原始程式碼(當然也包含各種文件)。 要求軟體開發商一並提供、或是向其購買軟體系統的原始程式碼, 這點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使用彈性、自主性、和後路, 在使用者需要微調、修改、或增刪功能、甚至是轉移系統的時候可以自己來做,或是付錢交給其他人來做, 而不必凡事仰賴原廠。 尤其當原廠獅子大開口或已查無此人的時候,有程式碼在手可以讓你自己處理需要的工作, 或至少讓你擁有向第三方求助,花錢解決問題的機會; 否則在沒有程式碼的情況下,依現代軟體的複雜度,要直接解析二進位檔案並搞清楚它做的事情的話, 這個成本會比天還要高!

  4. 要求廠商負擔出走責任。 這是一個蠻新的概念,其實這個概念與購買產品時一併購買維護諮詢合約是一樣的, 就是要求廠商必須負擔可能數年後消費者要遷移使用其它(不同廠牌)產品所衍生的工作和責任。 這有兩個好處,第一是可能可以一定程度增加開發商肆無忌憚使用私有或隱晦設計的成本; 第二是可以讓隱藏的轉換遷移成本提早反應在產品售價上,讓決策者在思考的時候看見這個成本。 但我私心以為只有第二個好處才是真正的好處,因為對於第一點, 當消費者需要轉移軟體系統的時候,該軟體供應商必須仍然存在才有可能負起應該的責任!

以上幾種做法都會程度不一的提高軟體的購買金額,往往使當代的決策者產生遲疑! 這是因為轉換遷移成本還沒有被普遍認識並接受的關係, 這和工業革命以後,社會大眾也花了數十年甚至百年來理解並接受產品除了購買成本外還有養護成本是一樣的! 事實上不管是維護成本還是轉換遷移成本,消費者總是無法逃避。 如果說購買產品時一併購買保固與維護服務是為了讓隱藏的養護成本能夠反應在售價上而被看見,進而被比較的話, 那麼要求廠商負擔轉換遷移責任(當然軟體開發商會把它反應在售價上) 其實就是將原本隱藏的轉換遷移成本能夠在售價上顯現出來,進而被比較; 唯要再次提醒的是,如同機器的維護保養費用一樣,不管你有沒有把這個成本列在採購金額裡,這筆支出總是需要繳納, 差別只在有沒有提早讓你在帳目上看見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使用開放原始碼軟體其實不失為一個廉價的方案,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為什麼數位產業會有這麼多問題?

任何新的東西都有我們所不知道的特性等待被發現、被理解, 一個產業興起當然也就包含了各種未知的產業特性,其中有一些特性會成為問題與阻礙。 人們會在其中摸索、試驗、改變、成長, 這就是為什麼產業初期往往會出現各種型態迥異的產品、為什麼前後問世的產品往往結構大相逕庭的原因。 人們也會不斷發現以往所未曾知曉的各種新問題、然後設法解決問題、並在學習中成長, 直到一段很長的時間以後,產業才回慢慢穩定下來,找出一個可以穩健行走的道路, 這個時間我推估大概需要兩百年至數百年不等!

讓我們回想一些我們所熟悉的產業: 例如航空,從萊特兄弟帶領人類進入動力飛行的時代開始, 兩百年來航空飛行遭遇了種種奇怪的、而且人類從未想過的問題, 人類從次次摔飛機的人命折損中慢慢學習到了副翼和尾翼搭配的飛行控制方法、航空氣動力學、結構與疲勞、 乃至飛行員特質與航空心理學等等。 直到今日航空飛行算得上是穩定安全時,距離人類首飛也過了兩百個年頭; 再看看建築,從跟隨師傅學習後可以自己蓋房子,到結構、管線、防火、逃生等被重視, 到法規和證照被提出,又過了幾個百年? 從瓦特發明蒸氣機開啟工業革命以來,工廠、流水線、乃至輸送銷售與環境污染等議題又過了多少年? 直到現在仍在解決問題! 再回頭看看數位資訊產業,從 1941 年第一臺電子電腦問世至今還不到百年 [21] ! 雖然我們已經脫離 1950、1960 年代那時每臺電腦架構都大不同的時代, 但仍還有不少大小問題不斷被發現、被了解、然後被處理。

對於一個新產業的興起,人們常會延續使用看起來與它相似或相關的規則和方法等, 比如說航空產業就大量套用了航海業的規則慣例。 將這些方法套用在不同的領域上或許會有些水土不服,然而對於一個全新的未知領域這又未嘗不是個發展的好起點! 然後就在大家覺得上手愉快時突然發現一些從前的領域裡未曾出現或未曾被注意到的問題, 當中甚至有些困難是源自於人所套用的「相似領域」規則慣例所造成, 比方說軟體開發模式的發展就是從最早直接套用工業產品研發生產模式,然後不斷吃鱉的過程! 然後人們才會從這些事情中恍然大悟說:「啊!原來是這樣子啊!」 至於對一個問題的修正改進,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道路了……

提起這些是為了讓大家明白,數位資訊的大小問題通常不是誰的錯,而是一個時代的必經過程! 有些問題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可能有些令人覺得不解,但在當時就是沒有人預料得到, 怪就怪我們剛好生在這個數位產業還未完全成熟穩定的時代吧!

我們該如何看待數位產業的問題?

數位產業的問題只有我寫的這些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自認不是時代的領跑者,沒法事先預告一些專家們還未體認到的問題; 甚至就當前已知的問題裡,我也只是挑了兩個我想討論的主題而已。 數位產業一定還有更多未知的問題等待有一天被發現,當中也許有一些問題甚至可能比本文所提及的更為重大!

既然數位資訊存在這麼多嚴重的問題,那我們應該停止使用一切數位產品並回復沒有電腦前的做法嗎? 當然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不推薦,通常也不實際! 一個新領域的興起一定是因為這個領域存在一些強大的好處、甚至還會顛覆一些傳統的領域, 裹足不前不只無法享受新時代的好處,有時還會讓自己本有的優勢漸趨下風,甚被取代淘汰! 比如說工業、工廠帶來一大堆從前沒有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要廢棄工業化,回到從前農耕時代嗎? 提出這些問題的本意並不是要嚇唬人; 相對的,知悉問題、正視問題、面對問題, 讓你在享受數位時代的時候能夠同時了解它的各種眉角,能夠及早做好準備應對、或將影響損害減到最低, 這才是應當有的態度,也是本文的目的。


1. 「網際網路之父:我都用紙張保存資料」, 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1223int_vint_cerf_net_neutrality/
2. 「請不要再用行動硬碟『備份』檔案了」, 高登工作室, https://gordon168.tw/do-you-really-backup-your-file-to-external-disks/
3. 「維護接駁資訊的權利, 消費者自求多福」, 洪朝貴, https://www.cyut.edu.tw/~ckhung/a/c010.php
5. 「自願被微軟綁架的台灣政府」, 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software-microsoft-tw-government
7. 「Scott McNealy 談資訊科技轉換跑道的成本(下賊船的代價)」, 洪朝貴, https://ckhung0.blogspot.tw/2014/10/barrier-of-exit.html
8. 「演講紀要:企業及政府機關如何導入OpenOffice.org辦公室應用軟體」,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http://enews.nhri.org.tw/enews_list_new2_more.php?volume_indx=274&showx=showarticle&article_indx=6757
9. 「挑軟體,你押對寶了嗎?」, 洪朝貴, https://ckhung0.blogspot.tw/2017/03/betting-on-software.html
10. 「沒有微軟的日子」, David Becker (陳奭璁譯), https://forum.moztw.org/viewtopic.php?t=1344
11. 「邁向自由穩健走」, 洪朝貴, https://www.cyut.edu.tw/~ckhung/g/ofset/post.php?id=08ag
12. 「HTML」,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HTML
13. 「IE6人人喊打,你還在用嗎?拜託升級吧!」, tenz,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251-ie6-people-cry-do-you-still-use-it-please-upgrade-it
16. 「推動ODF-CNS15251為政府文件標準格式」, 國家發展委員會, https://www.ndc.gov.tw/cp.aspx?n=d6d0a9e658098ca2
18. 「Office 軟體到底該用哪個?各家格式標準為何?」, 科技新報, http://technews.tw/2017/06/24/why-you-should-never-use-microsofts-ooxml-pseudo-standard-format/
19. 「微軟文書格式為何常跑掉?揭開 OOXML 格式大祕辛」, 科技新報, http://technews.tw/2017/08/16/the-big-secret-of-ooxml/
20. 「OOXML / 微軟舊封閉格式轉成 ODF — 為何不要用微軟的 Office 來做這件事?」, 好馬的部落格, http://good-horse.blogspot.tw/2016/10/why-not-use-ms-office-to-convert-ooxml-to-odf.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夜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